嘉南平原特色是少雨(夏雨冬乾)、日照長,早期為倚賴天候決定收成的「看天田」,土地生產力僅北宜、中彰之一半,沿海地區更有鹽份高的問題。直到1930年嘉南大圳完工起,大幅改善供水系統,始得「穀倉」之美稱。
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堰堤的設計監造者八田與一技師身兼烏山頭出張所的所長的貢獻,居功厥偉。
八田與一先生24歲來台,56歲因戰爭船難逝世,前後32年均服務在台灣,其主要工作有高雄港開發勘查、參與台南市自來水廠的開發、主持桃園大圳的規劃設計,負責嘉南大圳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灌溉制度的釐訂,日月潭發電廠開發地點之勘定,主政台灣水利工程及農業建設的規劃等等;其中以嘉南大圳由規劃設計施工及灌溉制度之釐訂最為完整。
光復 (1945年8月15日) 後,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展開接管官廳。日本神社被拆除,所有日本人的銅像都被推倒。光復後的混亂還繼續著。統治台灣的日本人正撤離台灣。「嘉南大圳水利組合」也於1946年2月13日被接管,改名為「嘉南農田水利協會」變成以台灣人為主的組織;台灣內部開始清除日本色彩。
1931年7月31日「交友會」豎立的八田技師坐像,1944年被軍部徵用切斷鐵桿從烏山頭消失,原本以為銅像已被鎔化,1946年偶然的機會被貴人發現,銅像得以重被嘉南農田水利組合買回。並在反日的氛圍中銅像先被放在八田技師全家曾住了十年的宿舍的陽台上,不久所有行經銅像的嘉南農民都會合掌膜拜。
此時八田技師原安置坐像的位置,僅剩裸露的切斷鐵桿的末端,自1942年5月8日起,在一片反日的氛圍中,嘉南農田水利協會禁不住「吃水果,拜樹頭」的念頭,八田與一先生的追悼會未曾中斷。
1946年12月25日嘉南農田水利協會將寄放在台北東本願寺的八田與一和外代樹的骨灰一起埋葬。花崗石的日式墓石立在當年八田技師原安置坐像的位置後方。
隨著台灣社會愈來愈安定,台灣經濟也好轉,漸漸不再排斥日本。1975年政府不准、1978年再次申請沒有下文,水利會人士擔心也許政府默認但將來也有可能接到不得設置的通知甚至有可能遭人盜賣,為解決這個問題遂決定製作銅像的模型。
1981年,嘉南人終於將銅像加上台座,設置在原址。八田銅像區完成首年,八田技師長公子八田晃夫先生偕同八田技師長孫八田修一先生、武田啓夫(晃夫東大同期同學),及長井賢誓議員、中川外司議員等人重回台灣訪問嘉南農田水利會,日本亦組成「思慕八田技師伉儷及台灣友好會」,由中川外司先生率團參加5月8日八田技師忌典追思會;並擇於下午兩點統一公祭,自此,每年參加追思者,除八田親友、日本友好團體之外,嘉南農田水利會職員、農民及社會各界,尚有臺南縣長、日本交流協會、日本人學校,在台日本人社團等等。
2008年蘇俊雄先生(曾任大法官)及警大許光輝教授等人參與公祭後,與時任會長之徐金錫先生初洽成立八田基金會,2009年8月10日舉行第一次籌備會,由曾任大法官蘇俊雄、曾任經濟部水利署長黃金山、前嘉南農田水利會會長徐金錫、超藝傳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邱貴、大億集團總裁吳俊億、東陽實業總裁吳永豐、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董事長張麗堂、日台民間文化交流促進會代表吉田直嗣等人,作為基金會發起代表,並委請嘉南農田水利會前財務組長陳正美擔綱基金會幕僚,推動相關事宜。經台南縣政府鼎力促成,乃於2010年2月26日正式成立八田文化藝術基金會。